找到相关内容214篇,用时24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建设大乘普济人间佛教

      在家庭里,都能和敬相处了,就要进一步把慈悲法喜普施给社会大众,大乘佛教,就是在家佛教,在家信徒更应该本着大乘菩萨大慈大悲大智大勇精神,从事普济社会大众事业。现在,我说一个在家居士普济...他解决生活困难。」   因此,须达长者,赢得大家尊称他为「给孤独长者」,他专门照应孤独无依的人,这就是大乘菩萨精神,这就是对社会实行普济慈悲。   (一)应有仁爱心,要发菩提愿   在托钵...

    不详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33441016.html
  • “地”德性----讲于“地藏法会上”

    持《地藏经》,这样,那么我们所获得功德利益就不可思议。也就是说,你念诵《地藏经》之后,你要能够将地藏菩萨精神、《地藏经》思想落实到你工作,以及你日常生活当中,这就是“诵持”功德。否则,你尽管...锋芒毕露内敛,包藏起来,变为沉著稳重。佛教中有位尊者名迦叶,译为“饮光”,就是饮“锋芒外露”之光,就是把锋芒外露给“喝”掉。  能藏,也就是包容。弥勒菩萨是包容化身,地藏菩萨也具包容精神。以前,有个...

    正 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53446155.html
  • 人间佛教时代特征

      七,在处理利他与自利关系时,人间佛教强调在利他中完成自利。这事实上是一种大乘菩萨精神菩萨看到众生处在水深火热之中,等不到自利完备就积极地去解决人类苦难,而利他中也圆成了佛道,这就是“众生为花,佛为果”道理。所以太虚大师在讲《弥勒上生经》时就特别强调这种大乘精神,号召大家学习弥勒菩萨那种“不修禅定,不断烦恼”,在利他中化烦恼菩提精神。在讲《华严经》时,他也强调普贤菩萨救世宏愿,号召...

    道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92150602.html
  • 制戒十义

    说一期生命终结之后,你能够有把握“不受后有。”这是阿罗汉所证得极果。如果从菩萨精神来讲,你就是证得了涅槃,又不住涅槃,能够分身百界,教化众生。这是讲修行所得结果。   最后一条是“令正法久住”...上面这十条,佛陀把自己制定戒律苦衷和盘托出来了。我们今天的人要好好地接受佛陀谆谆教诲,根据戒律精神,把僧团建设好。制戒十义虽然主要是针对出家比丘而言,但其精神对于在家众也适用。制戒十义提示了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55752744.html
  • 谆谆教诲 殷殷嘱托

    具挑战事情,希望大家以发心菩萨精神来做这样事。  法会期间人员、事情比较多,希望大家把自己财物保管好。如果发现有个别行为不好,我们是要迁单。工作人员、居士,我们都是要处理。不能因为一个人...走路不要太快,走一步停一步;一个法师一个宝盖,要一个接一个,佛菩萨是用宝盖度众生;居士们要齐念“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”恭请法师们到大雄宝殿门口,然后请法师和领导们到方丈室休息。  法会上领导和法师们讲话...

    正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161663502.html
  • 人格圆满进取

    在这一生中乃至成佛为止,要长行拜佛,以清除累世积下缠系枷锁;愿自己在生活中能以安静祥和心处理事情,面对生活考验;愿常在佛菩萨精神下学习做如来事、挑如来业。  最后感谢一切因缘俱足,成就修行道业;感谢圣严师父慈悲艰辛与劳累。虽然有弟子们分担,但整个中心掌握,是在老人家肩上,如果下是悲愿秉持,这长期劳心劳力、孤军力战力量,又岂是一般人所能承担得了?感谢金字塔下众菩萨们成全整个禅七及...

    释继坤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15067476.html
  • 宣化上人开示:修行要忍耐

    叩头,还说:“我不敢轻视汝等,汝等皆当作佛。”叩完头,说完话,即时就走,想打他也追不上。常不轻菩萨,以“无我相”精神来修福修慧。谁教他这样修行?没有人教...忍风忍雨、忍饥忍渴、忍骂忍打。学常不轻菩萨精神,无论谁对我不好,也不生瞠恨心,以诚待人,彼自然被感化,化干戈为玉帛。   修行人,就是修无我相。如果无我相,一切能忍受,境界来了,也不动心。自己把自己...

    宣化上人

    论坛精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35476169.html
  • 浅述慈悲心培养

    也不能生起慈悲心。《大智度论》卷二十七云:“大慈与一切众生乐,大悲拔一切众生苦。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,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”。印顺法师在《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偈颂讲记》中告诉人们,应该发扬菩萨精神,...关怀众生、利乐有情大慈大悲精神。   大乘佛教认为人人佛性本具,那么更是人人自有慈悲心,真正体解大道的人谁不想生起慈悲心而救度众生?但是如果没有正确方法,这个慈悲心是难以生起。慈悲心不得起,...

    克观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231494499.html
  • 西园寺罗汉堂

    田字形布局。四大名山分别为四大菩萨成道应化道场:普陀山为观音菩萨应化道场,五台山是文殊菩萨应化道场,九华山是地藏菩萨道场,峨嵋山是普贤菩萨应化道场。在罗汉堂中心矗立四大名山塑座,一方面四大菩萨象征悲、智、愿、行,激励佛门弟子效法四大菩萨精神,一心修道,以行道弘法、普济众生。另一方面也便于信众在此顶礼四大名山,瞻仰中国佛教圣山!   四大名山塑座北面是疯僧立像,他一手掮扫帚,一手拿吹火筒,貌似...

    钱定奇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333395311.html
  • 虚云老和尚禅风

    ,这就是菩萨精神。过去沩山祖师曾说过,百年之后他要到山下去做一头水牯牛。我们今天的人听了这话会害怕,为何不去极乐世界,而是要去做水牯牛干什么?但对禅宗大德来说,整个修行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度众生过程,今天走到山林中去,明天又到草莽中来,不停奔走,只要哪儿有众生,哪儿有苦难,他们就到哪儿去。这就是菩萨精神。   老和尚这一辈子,从五十六岁以后出世为人。所谓出世为人,就是说结束了专修...

    净慧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32141000.html